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姬鹏飞从一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军事指挥官转岗到了外交领域,由此,他一步步蜕变为一名专业的外交官。
姬鹏飞在外交工作中尽职尽责,出色完成了中央交办的多项国际任务。他频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一系列外交行动,让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形成了崭新的印象。
姬鹏飞作为新中国最早派驻国外的外交官之一,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他在对外交往中开创性的做法和积累的宝贵经验,逐渐被其他驻外使领馆学习借鉴。
1950年9月,姬鹏飞开始负责中国驻东德的外交工作。三年后,随着中德两国关系提升,双方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姬鹏飞成为新中国首位驻东德的全权大使。
周总理布置完任务,拍了拍他的肩膀:“到国外任职肯定会遇到不少挑战,不过以你的能力,我相信你完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在那之后,姬鹏飞积极推动中德两国的交流合作,为增进双方友谊发挥了关键作用。
1951年6月,东德政府组织了一场旨在增进德国与中国友谊的活动,名为德中友好月。姬鹏飞迅速向国内发出请求,希望能派遣代表团参与这一盛事。
中国代表团一到目的地,姬鹏飞就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们到处转悠,不仅陪着参加各种会议和饭局,还特意去考察了当地的医疗科研机构和西门子公司。
1954年7月23日,周总理受民主德国邀请前往访问,姬鹏飞一直随行。多年后,回忆起那次陪同周总理出访民主德国的经历,姬鹏飞依然记忆犹新。
这是我头一回跟随周总理出访,他的每个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白天他忙着走访和谈判,夜里还在处理事务、思考难题。透过他房间那盏彻夜不灭的灯,我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份执着与奉献精神,坚定了我为国家外交事业奋斗的决心。
在周总理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姬鹏飞全身心投入到外交工作中,为推动我国对外关系发展和培养外交人才倾注了毕生心血。
陈毅去世后,姬鹏飞成为我国第三位外长。他在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中美建交等重大外交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成就为他的外交生涯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姬鹏飞接受组织安排投身外交事业,他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场合,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
毛泽东曾盛赞姬鹏飞是"外交战线的中流砥柱",周恩来也对他寄予厚望,直言"外交部少了姬鹏飞就转不动"。
1979年初,姬鹏飞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秘书长一职。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他认真分析过往经验,以坚定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推动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与完善。
姬鹏飞的果敢决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党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为新中国重新打开外交大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3年8月,姬鹏飞接到任务,开始着手准备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事宜。按照邓小平的指示,他带领中国代表团与英国方面展开了关于香港回归的漫长而艰难的磋商。
为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让老百姓失望,姬鹏飞每天起早贪黑,投入了全部精力。
姬鹏飞离开中央岗位后,本可以安享晚年,但自1999年起,儿子姬胜德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他平静的生活。
1999年3月,姬胜德在珠海处理公务时,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让他马上返回北京。身为总参副部长的他,对这种突发任务并不陌生。
姬胜德一接到指令,二话不说就放下手头的事,火速赶回北京。他前脚刚迈进玉泉山的会议室,后脚就看见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径直朝他走来。
迟浩田没等姬胜德开口,直接严肃地告诉他:“姬胜德,这些年你承担了太多责任,现在该歇一歇了。我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正式通知你:从今天起,你不再担任总参谋部常务副部长一职,同时需要配合组织接受审查。”
听完这话,姬胜德的脸瞬间没了血色,他心里一紧,立刻意识到组织很可能已经掌握了他所做的一切。
临走时,他带着几分期待,轻声问:“我爸晓得这事儿了吗?”
面对这个问题,迟浩田选择了沉默,他清楚姬鹏飞很快就能得知相关情况。
90年代那会儿,姬胜德已经是个大人物了,后来被调到总参搞情报工作。时间一长,他越来越迷恋那种手握大权的感觉,既捞到了不少好处,内心也觉得特别痛快。
境外间谍抓住机会,用金钱诱惑他,意志薄弱的姬胜德就此坠入深渊。他利用职务之便,向敌方泄露了大量军事情报,给我方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
姬胜德逐渐沉迷其中,不再满足于靠出卖信息获取利益,转而盯上了军队的资金。
姬胜德挪用军费挥霍享乐,还在美国买房置地,把老婆孩子都接到了海外生活。
不仅如此,姬胜德还倚仗自己在军队的关系,给一些违法经商的老板撑腰。他的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党的纪律和基本准则。
姬胜德犯下诸多重罪,给国家和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当他的恶行被揭露后,中央高层立即下令彻查此案,确保给民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1999年,经过详细调查,对姬胜德采取了强制措施,并对其进行审查。
中央对姬胜德案件的处理态度十分坚决,要求严肃查处。姬家虽然深知姬胜德罪责深重,但出于亲情,难以接受他遭遇不测。年事已高的姬鹏飞不顾身体状况,四处奔走,试图为儿子寻找转机。
姬鹏飞连续四次向中央政治局递交信件,试图为儿子争取宽大处理,然而鉴于事件的严重性,中央政治局始终未对姬鹏飞的请求作出回应。
尽管中央尚未答复,姬鹏飞并未就此止步。他转而向党内资深革命前辈薄一波以及张万年等人致函,寻求他们的支持与协助。
尽管薄一波、张万年等人对姬老的处境表示理解,但在涉及原则性立场时,他们都保持了明确的态度,没有人愿意为姬胜德出面求情。
姬鹏飞因为儿子的事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快过年了,他向组织请求,希望先让儿子姬胜德回家,他好劝儿子通过立功来弥补过错。
然而,这个请求并没有得到批准。
2000年初,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受命前往姬鹏飞住所进行探望,并向他详细通报了关于姬胜德案件的相关情况。
王刚先是关心了姬老的健康,随后语气严肃地谈到了姬胜德的事:“姬老,关于您儿子的事,中央已经开会研究过了。这种违法行为,组织上一定会依法严办。您老别太操心,放宽心,好好享受晚年生活才是正事。”
姬鹏飞听了这话,心里更不踏实了,他立马对王刚脱口而出:“如今,我要想见一位政治局常委,比过去见毛主席还费劲呢。”
王刚话音未落,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他明白姬老正为儿子的事心烦意乱,便没有多说什么,简单聊了几句就起身告辞了。
在姬鹏飞九十大寿那天,他特意发函请来了一批老同事到家里聚餐。表面上这是一场生日庆祝,其实他是想借此机会,让这些老朋友们出面为儿子说情,希望能减轻他儿子的法律责任。
最后,朋友们都默契地推掉了邀请,谁也没出现在这场生日派对上。
姬鹏飞的内心被绝望彻底击垮,所有的斗志都消失殆尽。就在2000年2月10日那天,他突然离开了人世。
在那之后,姬胜德主动协助的审查工作,通过他提供的关键线索,成功破获了隐藏在军队高层和国防机构中的间谍组织。
姬胜德因协助办案获得减刑机会,最终法院将其刑期调整为终身监禁。
尽管姬鹏飞在晚年因为儿子的"频繁活动"而险些影响声誉,但他在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发展阶段的突出功绩始终不容忽视。我们要以公平、理性的态度评价姬老的一生。